2013年以来,我们立足“文化引领的乡村复兴”,以传统村落“活态传承、有机发展”为核心,通过复活传统村落的整村风貌,复活传统民居的生命力,复活传统村落的经济活力,复活传统村落的优良文化基因,复活低碳、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改变乡村落后衰败的局面。松阳相继被国家部委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唯一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和“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全国兄弟县市也纷纷到我县学习考察,各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我县乡村振兴实践。其中我县“拯救老屋行动”被写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2019年2月被写入省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老屋修缮模式被评为第五届浙江公共管理创新十大案例之一。
我县以传统村落的系统保护发展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吸引工商资本投资3多亿元,其中发展民宿590家,吸引“古村游”游客450多万人,有效激发传统村落内生经济活力。先后吸引了北京绿十字、新湖集团、花间堂、北京DNA建筑设计、游多多旅游网、山中杂记、过云山居、西湖隐居集团等一批有理想情怀的社会优秀人才和有文化知觉的优质工商资本深度融入乡村
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 75个、省级传统村落数量9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国家级1个,省级8个,市县级94个。 通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松阳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的乡村文明复兴之路,健全一套管理体系,专门设立县名城古村老屋办公室和县古村落保护利用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导手册,所有建设项目必须通过评审确定,抓好一批试点项目示范带动;摸索了一条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新路子。近3年,全县共整合或争取国家、省市补助资金累计达5.8亿元,其中71个传统村落中央资金21480万元。
松阳拥有省级传统村落84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5个,总量位居全国第五,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和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标本。先后被国家部委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和“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
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政策机制及主要做法
1.健全一套管理体系。2015年,县委成立了名城古村老屋保护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古村落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政策制定、风貌管控等工作。成立县古村落保护利用专家委员会,为古村落项目建设把好风貌关。
2.制定一套工作制度。建立项目审查、备案管理、定期巡查、整改落实、考核激励、责任追究、资金管理等一整套系统的项目管理体系,规范项目建设管理,防止建设性破坏现象的发生。编制《传统建筑修缮利用技术图册》等技术图册,以便相关传统村落干部遵照执行。
3.采取一套管控措施。一是加强项目审查。涉及传统村落的项目建设必须事先报县名城古村老屋办审查,取消影响风貌的项目,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二是强化备案管理。对涉及传统村落的所有建设项目和房屋处置方案进行备案审查,从源头上把好风貌关。三是加大巡查力度。坚持定期巡查机制,对巡查过程中发现影响整体风貌的建设行为,及时发放整改清单,督促整改落实。
4.抓好一批试点项目。通过建设示范点、评选典型、积极推广等途径,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评选传统村落优秀项目22个,建设精品民宿50余家,如平田农耕馆改造项目获“2015住建部第一批田园建筑优秀作品”一等奖,大木山茶室和竹亭登上《福布斯》的2015年刊底,被誉为先锋中国设计。
5.探索一条拯救老屋的新路子。“拯救老屋行动”从2016年6月正式开工,已完成179幢老屋修缮项目,培育了30余支古建施工队。通过试点实践,我县探索出了一套不出施工图、不公开招投标、不要求修缮资质、不需工程监理,却能有效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建设成本又保证工程质量的工作机制。拯救老屋行动被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省推广松阳模式;我县老屋修缮模式被评为第五届浙江公共管理创新十大案例之一。
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主要成效
1.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修复。实施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工程,全面整治影响传统村落整村风貌的乱搭乱建,对传统村落建房进行控制和引导。全县共整合或争取国家、省市补助资金累计达5.8亿元,其中71个传统村落中央资金21480万元。出台了传统民居改造利用专项政策,制定奖补标准,引导村民通过对原有住房进行修缮、改造,有效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满足老百姓改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全县650户已完成民居改造。
2.内生经济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以传统村落为底本、以优良生态环境为支撑、以乡土民俗风情文化为依托、以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为媒介,做好“传统村落+”文章,使传统村落成为农村人创业、都市人向往的和美家园。一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精准定位艺术创作、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养生养老等细分市场,建成“画家村”“摄影村”共13个,开发古村落摄影、写生线路8条,建设民宿590家,每年吸引“古村游”游客450多万人。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立足“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精品农业线路,建设原种农业、自然农耕基地30余个。三是大力发展传统手工业。开展传统手工业保护复兴工程,引导手工业者将传统手工艺品开发成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乡村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业。目前,已开发杆秤、铁器、篾器等20余个传统手工艺旅游产品。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以淘宝特色中国·松阳馆、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推进电子商务新模式,创建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强县。五是发展文创产业。树立“化整为零、串点联线”的理念,在传统村落中多做小事,多做一些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文化项目。通过绿道、古道等载体,将散落在各地的文创点位串联在一起,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线路。
3.传统文化基因得到有效传承。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全面开展“村风、民风、家风”教育活动,编制传统村落乡土教材,努力延续“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文化传统。2016年,我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二是挖掘村落文化遗产。全面开展传统村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编辑出版《松阳村居录》等15本书籍,建立系统详尽的文字、图片和音像档案。完善“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民俗文化展演机制,打造了竹溪摆祭、石仓客家民俗文化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民俗节会。三是建设全县域(生态)乡村博物馆。按照“化整为零、点位激活、系统推进”思路,充分利用文物建筑,建设全县域农耕博物馆,构建“县级中心馆—乡镇(街道)主题馆—村级展示馆”三级网络体系。目前,全县已建成红糖工坊、茶叶博物馆、契约博物馆、豆腐工坊等20余个乡村博物馆和一批农村文化礼堂建成投用。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京ICP备12015914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宣传教育部 电话:010-56792286 邮箱:zgwbj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