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薪火相传获奖团队事迹简介


延安精神小小讲解团

1992年成立,是由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的优秀少先队员组建的讲解员队伍。周末或节假日,小小讲解员就活跃在枣园、杨家岭、宝塔山、西北局旧址等各个红色革命景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义务讲解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的工作生活情况,讲述红色革命故事、宣讲延安精神。26年来,“小小讲解团”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20000多个,听讲观众达80万人次,共接待各种团体5000多个,义务演出60多场,观众达到10万多人。2002年,学校在“小小讲解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小小宣讲团”,改变了以往单一演讲的形式,把歌舞表演融汇进来,使宣讲的形式更加灵活生动。

 



人民日报政文部文化采访室

长期以来从事文化领域的报道,特别关注文化遗产领域,报道涉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通过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扶贫等多方面重大主题和典型人物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传播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彰显主流价值。采访室对每年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要事件推出独居匠心的策划报道,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及时更新和发现打击文物犯罪、破坏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社会新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2018年6月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纺织考古科研、保护团队

1978年,沈从文、王㐨和王亚蓉先生成立我国第一代纺织考古研究团队,开启了中国历代纺织文化研究的工作,1981年出版的巨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为中国纺织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为中国古代纺织服饰的研究奠定了至今无人超越的坚实基础。沈老和王老去世后,繁重的纺织考古抢救任务落在王亚蓉先生一人身上,她几十年在纺织考古一线工作,在实践培养了中国纺织文物保护研究的一支联合科技保护力量。团队多年承继文物尽可能移动,人员可以流动组合方针,应对各博物馆和大型考古现场的工作。至2008年,王亚蓉先生带领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纺织考古队伍,也是国内唯一一支成功发掘过各类地理环境及历代纺织考古的队伍。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

2009年8月成立,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工艺美术专题博物馆群落。2012年5月,实施“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五年期(2012年-2017年)项目,由萧山花边、机绣、陶瓷、手绣、铜雕的五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分别带4-5名徒弟传承授艺。五位国大师平均年龄70岁以上,项目实施后,24名徒弟共获得各类奖项150个,培养出一支优秀人才梯队。使非遗文化从被动保护走向主动保护,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整体性保护、机制性保护,为政策完善和产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锡林郭勒盟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

2011年成立,是以政府文物保护管理部门为指导,动员农牧民直接参与的文物保护团队,目前已发展队员149名。团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以流动的形式,定时或不定时地对田野文物进行管护,进行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形成了群防群保、上下沟通的保护局面,实现了国家、自治区、盟、旗县、嘎查5级联动文物保护体系,文物保护监管网络逐步健全。近年来,保护队队员报案累计100余次,经各地文物部门核查属文物类案件70余次,文物被盗损害案件20余次。

 



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

为抢救性宣传运河支队的丰功伟绩,民营企业家胡大贵在苏鲁交接的贾汪区姜庄镇卧龙泉生态博物园内建成了2700m²的运河抗日纪念馆。自2004年成立至今,免费接待社会各界、军队官兵、大中小学生20余万人次的参观学习;2015年,纪念馆联合徐州市委宣传部、贾汪区委拍摄了3集电视文献纪录片《运河支队》,并在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近年来,纪念馆还接待来自新疆、河南、安徽、山东、广东等地的党员干部在这里举行“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党员教育活动,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

 



喀什地区流动博物馆工作队

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流动博物馆深入到最后一公里,服务到最远一家人。每年向12县市不断输出流动博物馆展览,2013年在疏附县、喀什市、岳普湖县举办展览42次。2016年在巴楚县、伽师县、英吉沙县、塔什库尔干县、疏勒县、疏附县、叶城县等7个县市举办展览215次,提供讲解服务297次,月8.1万人参与。2017年在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等4个县市举办展览138次,提供讲解282次,约13.4万人参与。2018年1至8月在喀什市、疏勒县举办展览81次。通过向各县市输出流动博物馆展览,将博物馆文化向弱势群体倾斜,调节博物馆只在城市教育的问题,引导广大牧民接近历史文物。

 



沈阳市文物保护协会

成立于2011年,是由部分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及热爱文物保护事业的专业人士、热衷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协会开展“寻访文化遗产,感知沈阳文明”活动并在沈阳晚报开辟专栏,时间达2年,共出刊37期;举办“沈阳老建筑”摄影大赛评选活动。有近百张老照片在沈阳日报刊发,投稿人数达300多人,其中25人获奖;近3年来共组织各类培训和现场考察活动30多场,近千人(次)参加。2016年以来文保会员先后对肇新窑业等10处遗址,被破坏情况向市有关部门进行汇报,并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协会还积极协助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成功承办了旨在向公众征集开放文物保护单位解说词的“价值研究与传播”重点公益项目。

 



广州市黄埔区

文化遗产监督保育工作站

成立于2014年,旨在通过联结社会力量与技术单位,有效地实现文物保护的社会性与专业保护的接轨,是一种文物保护的创新工作模式;同时打通了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站、保育员、社区群众之间的关系,打通了文化遗产保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工作站主要负责黄埔区499 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文物保育、巡查、抢险工作,全区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连续四年出动4721 人次,开展专项巡查51次,完成37处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抢险工作。此外,工作站注重保育员的管理和培训,连续四年组织15 场培训课程,邀请文物专家开设5 场讲座,现场培训10 次。

 



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在数十年的工作中始终坚守着对文物修复的热情与情怀。不仅担负着本馆文物日常养护及保护修复任务,也可承担甘肃省其他相关文博单位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举办过多次省内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目前,中心以青铜器、陶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为特色,建设了金属文物修复室、陶、玉石器文物修复室等修复与实验室。先后完成了麦积山艺术研究所藏100多件碑帖拓片以及多件国家一级文物的修复,并委派工作人员协助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完成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和修复工作。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京ICP备12015914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宣传教育部       电话:010-56792286 邮箱:zgwbjj@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程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