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点赞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社会参与优秀案例申报书
邯郸王家大院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老鸦峪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西南部,距区政府所在地7公里。地处山坡丘陵地带,有耕地3000亩,612户,2200口人。以农业为主。有个体经营的煤炭,炼焦,运输等副业收入。因村民居住在一个山凹处,曾名叫"老凹峪"。村旁树木茂盛,多有乌鸦落栖,又称"老鸦峪"。1962年以村中季节河道为界,分成东西两个村,称"东老鸦峪"和"西老鸦峪"该村王姓为主要姓氏,方远百里闻名的"十乡换"王家大院坐落于西老鸦村

邯郸王家大院旅游发展公司积极发展冀南民宿、和多产业融合,使古建筑得以保护,并增加相应的创意空间、使西老鸦峪村成为一个冀南小镇。

峰峰界城镇西老鸦峪村的王家大院。青砖、 黛瓦、 石器老宅、 家训、 族谱,最真实的历史记忆,最具价值的文化传承,置身如此恢宏大气的古建筑群,带您瞬间穿越到那个风情摇曳的年代,给您讲述一段,不染铅尘、不恋繁华的红尘往事。
  2007年10月~1 2月,河北省文物局邯郸峰峰矿区文物普查队,发现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具有浓郁冀南特色的清至民国时期的民间寨堡式古建筑群,当地人俗称“王家大院”。
  该古建筑群位于矿区界城镇西老鸦峪村。该地域地貌特征为,西部是山地或半山地;东部为丘陵。西老鸦峪与东老鸦峪中间有一南北向河流为界,河上架桥(此桥是两个村往西通公路的出口)。王家大院位于该村的东部河边,隔河与东村相邻。此处以前是村民居住区,近十年村委会在村的西北部另批建新居住区,原住户都已迁出,现已无人居住。
   王家大院整体面积为四万平米(实际可能还多),为不规则方形。布局以东西路为界,路南建筑规模较大,档次高、施工讲究,占总面积3/4。而路北建筑档次低、规模小(没有楼式建筑),占1/3。形制以砖木结构、硬山、布瓦顶四合院为主,占95%,另有几处硬山布瓦顶、二层楼式院落为重点建筑。并以正房(西房)、南北厢房、东倒座、垂花门和影壁等几部分组成,在街道交叉处有穿心楼式堡垒建筑等。
  这处寨堡式古建筑群的主要特点是:1、所有院落正房均坐西朝东,与传统古建筑的朝向不同,比较特异。2、居住与防御一体,所有院落均有防御设施,并在建设时已设计完成。如八角楼上有了望室、射击孔。每处院落都隐藏有射击孔,隐藏在影壁上、角落处。并有疏散隐藏的地道,以备防御失败后转移,一般在水缸或其他处。3、讲究装饰,如门窗上的木雕作、房屋墙壁上的砖雕饰、影壁上的花鸟和树木雕饰。4、中心建筑为几座两层楼(有九间或七间式)。这些楼的做法比其他建筑档次高、作工精,均是磨砖对缝垒砌。
  
  王家大院为何人所有?据近几年当地相关部门人员调查后汇集的西老鸦峪《王氏大院》书中所载:当地发现的民国十六年王姓墓碑记载,这一大规模古建筑群,在民国时归王氏家族所有。王氏家族在清代曾出过一位国子监大学士王心铨。另记载王氏一族,在清代从河南迁移至此,其最早的王××之妻系河南林县人氏,葬于此地。
  
  受时间限制,普查队未做更多工作,只查阅了部分资料,有些资料并不全面,可用价值低。所以对王氏一族的政治、经济情况不明。但以下几点较为明晰,可资借鉴,也是与书中所载较为吻合。1、防御是为了防土匪。2、峰峰当地有煤矿开采的历史,如1号、2号、3号矿都有近百年历史,2号矿距该村很近。3、这次在普查中发现的古窑神庙碑有煤矿的记载,如和村窑神庙在清同治年重修捐款碑中,有李××窑捐8元、张××窑捐5元等记载。据此分析王氏家族可能与开煤矿有关。
  
  这次普查中发现,古建筑分布在邯郸西部武安、峰峰、涉县等处较多。一般都为四合院形式,只有王家大院和峰峰和村何家大院规模较大,但何家大院已被几户分割买下,有拆毁,原貌已失。犹显王家大院价值所在。 上百年历史印迹的打磨,致使王家大院部分院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随着峰峰全域旅游如火如荼的开展,位于界城镇的王家大院也开启了它的“整形”之旅。
1如何修?
界城镇党委政府认为王家大院古建筑群整体修复工作不仅仅是加固修葺,更是保存和延续建筑文物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要“修旧如旧”更要“修旧如故”,要尽可能的保存和还原历史文化特色和建筑特色,要凸显古村落特色,要记得住乡愁留得下乡愁。
2修什么?
目前相关修复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相关庭院都已打扫干净,修缮队进驻王家大院,对古建筑群损坏的房顶、大门、窗户逐院逐间修缮,拆卸修补了木门,补充修复了瓦当砖雕,往日的破败景象在能工巧匠的精心修葺下逐渐显露出它曾经的辉煌,再次展现出晚清时期冀南民居的容貌。
王家大院附近的一座庙宇和露天戏台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平整土地,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休闲广场。
3未来如何定位?
修复工程结束后,界城镇将进一步结合区文物保护部门继续完善内部设施,对部分房屋和设施进行恢复重建,同时结合展览展示、观光居住等不同功能定位,充分挖掘王家大院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维修王家大院,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今日头条和河北省新闻多次报道。相信未来一定会建的更好。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京ICP备12015914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宣传教育部       电话:010-56792286 邮箱:zgwbjj@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程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