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点赞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社会参与优秀案例申报书
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龙王冲村属荆山山区腹地村落,典型喀斯特地貌,漳河源湖北省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全村人口600人

1.保护性传承手工纸制作工艺
2.创办手工纸展示
3.推动文物部门保护工作
4.公民教育的基地

湖北省南漳县薛坪镇龙王冲村,保存着一个完整的古法造纸作坊——漳纸工坊。陈家人在这里世世代代以造纸为生,曾经富甲一方,由于受现代机械化造纸的冲击,造纸作坊由盛而衰,已经岌岌可危,成为湖北省仅存的几个活态传承的样本之一。2014年,纸民秦明炎被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2015年8月,漳河源陈氏民居和造纸作坊被公布为南漳县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统一体,漳纸工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发展。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一隐秘之所被李秀桦发现,这里便成为后来拾穗者团队的经常探访之地,拾穗者与漳河源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保存这一濒临失传的造纸工艺,他们记录工艺并撰写文章发表于多家报刊,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古老工艺的精髓和价值。2007年,他们独立制作的DV纪录片《漳源纸事》获得第29届东京JVC录影节优秀作品奖,此次获奖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漳河源的知名度。
十多年来,拾穗者不遗余力地在精神和物质方面为漳纸工坊提供各种帮助。虽然山路坎坷,但并没有阻挡他们前行的步伐,他们源源不断地给纸民带来生活补贴和日用品,带来传承改进造纸工艺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带来对传统造纸工艺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生、背包客,这一切都增强了纸民传承造纸工艺的信心和决心
了解漳纸工坊的人,无不为她的过去和现在深深打动。纸民的坚守令人感动,拾穗者的坚持也令人敬佩!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居然有这样一家人,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坚守着祖先留下的基业,传承着古法造纸工艺,守护者漳河源这片人间净土;也居然有这样一群人,十几年如一日,为了让漳纸工坊能够存续,一直在帮纸民寻求出路,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拾穗者对纸民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帮助者和被帮助者的关系,但在本质上,他们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传统文化的坚持者和守望者,为了漳纸工坊的未来,为了漳河源那个美好的梦,他们一直在努力、在探索,践行着“回到田野,守望故乡”的工作理念,尽自己所能保护和传承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2011年,更好地保护漳河源,传承古法造纸工艺,拾穗者主动介入纸民的生活生产,启动了“漳纸工坊——漳河源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漳纸工坊建立起纸文化陈列室,通过帮助纸民外出参加培训、寻求社会赞助、组织漳纸工坊手工纸研习营、举办展览等多种途径为造纸工艺的改良和纸民的生存出谋划策。期间,南开大学校友和社会各界向纸民伸出援助之手,累计捐款七万余元,主要用于纸文化陈列室展陈、索桥建设和纸民的生产性补助等。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2012年,改良的手工纸试制成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试用“漳纸一号”后亲笔题诗:“天然漳纸好,下笔有精神。古事今不去,拾穗乃功臣。”同年,漳河源上建起了第一座桥——漳河源南开桥,极大地方便了纸民和游客的出行,再也不用担心河水暴涨无法通行了。2015年,项目组编写了项目文集《纸物语——南漳传统造纸漳纸工坊的公益实践》。
漳河源不仅有完整的造纸工艺,而且有朴素的水利系统和精美的古老民居,处处体现着先人的智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这是漳河源的灵魂和精髓所在。漳纸工坊以其独特的峡谷自然风光和原生态古法造纸工艺,被《中华手工》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
为扩大漳纸工坊的影响,让更多的人走进漳河源,了解古法造纸工艺,拾穗者先后组织了10次漳纸工坊手工纸研习营,有300余人参加。在他们的带动和宣传下,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爱好者前往漳河源,探访漳纸工坊。
漳纸工坊项目实施至今已经有八个年头,随着项目组成员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家对这里的文化遗产的全貌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2017年,在上场发现陈氏先辈外祖、咸宁迁南漳纸民王仕华的墓碑,经过对碑文的比照研究,是清中叶整个秦巴山区移民的缩影。项目组又在村里收集了从明武宗至今更多的移民史资料。陈氏纸民出自名满天下的“义门陈”家族,项目组成员从一些生活细节发现了他们家风千年传承的蛛丝马迹,于是远赴江西德安义门陈家族唐代故里和湖北咸宁陈家清中叶迁出地作实地调研,发现了大量珍贵史料。传统造纸工艺也好,移民史也好,义民家风也好,漳河源这些文化遗产实质上是一个整体,系统挖掘这些遗产,相信对当下的文化建设有着不小的现实启示意义。如何在保持环境原生态,维持造纸工艺完整的前提下,把漳纸工坊建成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播的重要场所,可通过适当发展文化旅游、体验式旅游的方式来实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工艺的精髓和价值。为提升漳纸工坊的吸引力,环境需要整治,老屋需要修缮,工艺需要展示,产品需要提升,这些都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制定一个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京ICP备12015914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宣传教育部       电话:010-56792286 邮箱:zgwbjj@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程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