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1   点赞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社会参与优秀案例申报书
桂林致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袁家村(旧名东漓村)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地处湘桂古驿道上,最初为袁姓村民从湖南永州府迁入定居,故名。明清时期,陆续有李、秦、黄、朱、张等姓氏迁入,诸姓先辈们以农为本,农商并举,千百年来,逐步形成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古村落。目前村民有83户,人口176人,传统农业种植以水稻、糖蔗、花生、蔬菜、柑橘为主,家庭农副业有草编、竹编、酿酒、磨豆腐等。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资本运作、规划设计、文化挖掘、技术应用、非遗保护、民宿改造、研学课程植入、活态运用。

桂林致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经过考察评估,选择了袁家村作为项目投资定点标的,主要原因是看中它的文化内涵和区位优势,以此通过资金投入,重新规划村落用地,改造原有的村落布局,修缮、新建了一批传统建筑,包括古民居、桥梁、宗祠、庙宇、书院、商铺、作坊、古戏台等。在创意设计、技术应用、文化挖掘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我们的落实成果主要有:
一、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通过购买、租赁、合作利用土地等方式进行资本投入,其中由公司出资购买土地600亩,租赁土地400亩,合作利用土地300亩,不同的资本合作方式,兼顾了村民的实际利益,避免了土地纠纷等矛盾。
二、规划设计。我们根据项目的文化内容、选址的地理优势,在不破坏村落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规划、调整,按照4A旅游景区标准规划设计,修缮、改造、重建、新建、扩建了一批建筑物和服务设施,优化了村落环境,充实了文化内容。规划设计的区域分为村口文化区、古建筑文化展示区、古村落商业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农牧渔文化展示区、书院科举文化区。
三、文化挖掘。为了深入全面的展示桂北地区、漓江流域的历史、民俗文化,成立了“桂林古村文化研究会”,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组织专门研究人员走遍桂北乡村,对古村、古镇进行田野调查,通过采访、测绘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挖掘、合理应用。研究课题涉及古建筑、民间传统手工艺、地方民俗文化、家族村史、农耕渔猎、科举文化等,追本溯源,由此奠定了“漓水人家”项目的文化基础。
四、技术应用。桂北古建筑承袭中国江南建筑风格,木结构排架、青砖黛瓦、砖墙勾缝、石雕、木雕、灰塑等传统建筑工艺在项目中得到充分应用。我们的做法:
(1)古建筑的修复,原材料及工艺必须以传统为基础,在修复中注意保护和传承,详细记录原材料收旧、采购、配方、施工、成型全过程。
(2)原地重建的建筑以恢复原貌为本,不随意改变原来的建筑风格。
(3)新建的建筑始终保持桂北古建筑的风格,突出地域性特点。
(4)聘用本土民间能工巧匠,特别是石雕、木雕、灰塑工匠均为世家,基本构件保证了原创。
五、非遗的保护。为了有效保护民间传统手工艺,我们在非遗区安排了织布染布、土法榨油、石磨豆腐、柴窑陶器烧制、铁器锻打、手工草编、竹编工艺等传统作坊,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手工艺,所有非遗作坊都呈现生活化、常态化,非为游客表演而表演之作。
六、民宿的改造。村里原有民宿50余间,经过修缮、改造后增加民宿200余间,不同的民宿院落其风格不尽相同,我们在设施更新、内部装饰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活环境,装修因地制宜、各显特点。
七、研学课程的植入。我们将古建筑工艺、生活民俗、非遗分门别类,把与中小学生教学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植入到游学、研学课程中,以趣味教学、亲身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社会效果显著,由此被吸纳为“桂林研学旅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八、活态运用。严格的说,“漓水人家”不是景区,它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古村落,它必须有真实的生活场景,把业态融于生活之中,这就是我们的创新。村庄、民居、田园、小桥、流水、炊烟、渔歌、读书声、琴声在这里都是常态。
本公司在袁家村精心打造“漓水人家”综合旅游项目,从选址开始,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至2015年才逐步对外开放,今年十一月,已经通过国家4A旅游景区评定并公示。
由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文化内涵丰富,本项目立项后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时值(2013年)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纲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升级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漓江东部旅游建设是《纲要》实施的重点,“漓水人家”项目被纳入其中。
“漓水人家”项目建设选址在漓江东部旅游规划区域,有效的带动了桂林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升了桂林乡村旅游的品味,为“文化桂林”旅游宣传增添色彩。其成效为:
(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安排村民就业岗位326个,村民安居乐业。
(2)建立非遗区,使之成为“匠人之家”,保护和培养了一批古建筑工匠、传统手工艺匠人,使他们濒临消失的手艺有一个展示平台,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保障。
(3)为传统村落保护与资源利用、民间资本参与提供成功案例,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4)为游学、研学机构提供众多的传统文化服务,解决了游学、研学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分散、课程单一等问题。获得了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厅“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展示中心”、“桂林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桂林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5)为影视剧、地方电视台文化节目提供拍摄场景,三年来,省内外多家电视台利用“漓水人家”作为背景地拍摄影视娱乐节目,如湖南卫视、广西卫视、广东卫视等,网络传媒有腾讯、今日头条等,目前社会评价良好。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京ICP备12015914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宣传教育部       电话:010-56792286 邮箱:zgwbjj@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程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