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点赞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优秀村落案例申报书
国家级传统村落 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停河铺乡霞庄村

霞庄村整村保护相对完好,历史古迹和革命旧址众多,因居于太行山腹地,其房屋结构多为土木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年来,霞庄村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先后投入400多万元进行修复修缮,其中有省市县政府资金和村集体筹资,以及社会帮扶等力量,但由于需求大还是显得力量不够。

霞庄村因相对完整保存了整村历史面貌,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被誉为是太行山腹地传统村落自然博物馆,霞庄村承载着中华文明发祥、变迁、历史、文化、军事、农商等重要信息,是研究历史文化变迁发展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同治大学、南京示范学院历史系、太原理工大学古建筑系等多所高校先后走进霞庄开始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霞庄村提出以文兴村的发展思路,重塑乡土文明,乡村文化复兴,近年来连续举办传统文化节,就是要守护古村落传统文化,留住乡村文化就是留存了华夏古文化,霞庄村有这样的使命,也做这样的坚守。

霞庄村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报告
古黎乃伊耆之地,系炎都尧乡(历代典籍均有记载),而霞庄就处于县城北三公里处三皇垴(尧帝祭祀燧人、伏羲、神农设坛之地)脚下,村庄自古有九曲黄河灯、赛会、添仓日等民俗活动,均系祭祀炎、尧帝之民间祈福仪式,而黎城又是炎帝获嘉禾之地(隋开皇五年宝泰寺碑记:斜指潞川、旁冲黎国,炎帝获嘉禾之地,秦将定燕卒之乡),也是黎民故里(黎氏祖居地、西伯戡黎发生地),中华农耕文明策源地。
霞庄村始建于北魏时期,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有王、李两姓宗祠以及革命前辈生活和战斗过的旧居一百余间,有春秋阁、文昌阁、广生圣母阁、乐舞台、关帝庙、观音堂、真武殿、士举宅院等明清建筑十五座,霞庄村九街十五巷皆呈丁字,俯瞰呈龟背图,进村宛若迷官,布局合理、匠心营造,风水格局极为讲究,院落多为四合院落,有复式院、有棋盘院,有楼院,公共传统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民宅多为土木结构,也有客位房。典型的太行特色历史建筑浑然一体营造出霞庄独有的古村风貌,堪称为太行山腹地古村落自然博物馆。
霞庄人往来尚礼,历代尊师重教,耕读传家,乡风淳朴,民性温良。明清两朝有各类生员300多人,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文风之乡和礼仪之乡,有“狗看告示”、“牧人授课”、“道台谢师”等历史典故至今流传。抗战期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人文基础,八路军总部、抗日军政大学总校、129师师部、115师师部、晋冀豫省委、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等重要机关先后设在霞庄,赵树理、丁玲、陈荒煤、赵子岳、力群、李季、阮章竞等文艺家在霞庄体验创作,宣传抗日。
霞庄村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道路,既要守住文明,又要创新发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代乡村社会的协调发展,高标准规划保护,合理利用,杜绝滥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首先充分活态传承展示诸如九曲黄河灯、抡火弹、赛会、填仓日等炎帝祭祀文化礼俗节庆活动,提升霞庄所处的中华农耕文明策源地代表性村庄的文化载体地位,同时也形成旅游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品牌;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太行特色民居、抗战旧址、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公共庙宇空间、家风文化代表的李王宗祠、经馆书院、士举宅院、古官道、丁字巷、迷宫村等特色文化遗存则彰显出霞庄文风之地和礼仪之乡的气度和仪范,同时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这样的根基文化正是新时期旅游文化所需要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的乡土文化本真地活态呈现,恰是罕见的旅游资源,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创业精神、留存的是中华文明进步的印记,旅游文化比的就是差异,霞庄村的历史建筑不能和乔家大院的富商家院相比,也不能和皇城相府的高官宅邸来比,但她独有的聚落整体性民性向善,重教求学之风,崇文、尚礼、厚德之气韵,他们比不了,现在说一个区域城市或一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古、绿、红”特色,霞庄村都在顶层:古,霞庄村坐落在炎帝尧都之乡,至今非遗见证;绿,霞庄村是中国生态文化村,区域范围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村中有林,林中有村,中国刺槐始于霞庄,历代有林业功臣;红,霞庄村是晋冀豫抗日根据地首府,抗战期间,北方局及其所属党校、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师部、一一五师师部、晋冀豫区党委及其所属党校、三八五旅旅部、三八六旅旅部、新一旅、抗大总校、一分校、六分校、开路先锋剧社、太行山剧团、战士剧社、野火剧社、抗大文工团、边区农业所等党政军团在此密集驻扎,中共中央北方局高干会在此召开,晋冀鲁豫解放军官教导团设在霞庄,如此抗战红色村庄,霞庄全国居首。
霞庄村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居文化历代传承,宗族文化延沿繁荣,红色文化薪火相传。基于霞庄村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家风文化、教育文化的显著特色,在旅游发展上定位于基地式旅游目的地建设,作家村、诗人园地、“北京天桥”式的民间艺术村、国学馆、自然村落博物馆、非遗展示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影视创作基地都是霞庄的旅游文化发展格局产品。去娱乐化泛滥的低俗旅游环境,去商业化开发浓厚的市场旅游环境,致力于留住传统,守护文明,致力于乡村文化复兴,致力于人类诗意栖息家园的营造。
古村善治,文联融合,霞庄在路上。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京ICP备12015914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宣传教育部       电话:010-56792286 邮箱:zgwbjj@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程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