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基础工作。孟子岭乡基于这一认识,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抓实抓好。根据生态旅游功能区定位,坚持“生态、红色、休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力度,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实现了宜居、宜人、宜游的乡村环境。自2015年进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以来,共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建成过道屋风格的满族特色民居38处,
突出“主导”产业,提高收入水平。发展主导产业是保证村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民族特色村寨物质基础。孟子岭乡依托王厂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村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与县林业局对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板栗种植技术,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业。2019年王厂沟板栗达到人均“百株果”。同时大力实施特色种养,引导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大豆、花生等杂粮46.7亩约2万元;养殖羊、猪等家畜产值约2万元,切实增加了贫困户收益,为贫困村脱贫、发展采摘休闲旅游打下良好基础,提升了特色村寨的特色和品位。结合产业发展,培育了人参大户陈广福、苹果大户马文魁等党员和乡贤先进典型,带动引领经济发展。
传承“特色”文化,彰显村寨内涵。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提升村寨文化内涵重要表现。依托王厂沟独特的传统文化,融合“王厂沟抗战历史”,在弘扬民族文化和抗战精神方面,切实走出了一条独特“红色、民族”相融互通的发展之路。在“红色”文化方面,加强冀东抗战遗址建设,总投资约300万元,改造王厂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征占土地约4000平米,新建改造纪念场馆约100平米、修建广场900平米、公厕1处
文化“底蕴”厚重,独特风韵犹存
王厂沟村藏在深山之中,至今仍然保留着上百年的老屋。这些老屋,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青瓦覆顶,屋脊穹崇,门户整齐,仍散发着历史沉淀的厚重,这就是孟子岭乡王厂沟村民族特色村寨——川堂古巷。
川堂古巷至今保留着极具满族特点和地方风情的老过道屋。从临街的屋门看去,庭院深深,里面多有三进甚至四进院落。整座大宅院只有临街的一个对外的大门。每进院落的堂屋为过道,供住在这座宅院里的人通行。据当地村民说,聚居在此是因为川堂古巷被青山环绕,地势平坦,是一处“风水宝地”。后来家族不断壮大后,村民们开始不断往前修建新的院子。但因地方有限,宅院左右都没留巷道。为了通行,人们就把每进院子的堂屋改为了过道。如今,虽然每进院落住的不一定是兄弟姐妹了,但当地人仍然保持这种极具特色的居住习惯。
除老屋之外,王厂沟村还有一段沉重的历史。在抗日时期,这里是冀东抗日的根据地,为日军“无人区”,这里的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素有“冀东延安”之称。
加强“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环境
加强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基础工作。孟子岭乡基于这一认识,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抓实抓好。根据生态旅游功能区定位,坚持“生态、红色、休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力度,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实现了宜居、宜人、宜游的乡村环境。自2015年进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以来,共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建成过道屋风格的满族特色民居38处,修缮300米青砖古巷。总共投资500余万元,完成水、电、路、讯设施建设,相继完成建设八旗文化广场、停车场、小公园等基础设施,对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增强民生福祉、促进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如今又新建了村部办公场所,服务民生环境全部改善。通过“危房改造、厕所改造、污水处理”等一系民生举措,全村迈上了“住上安全房、饮上干净水、走上平坦路、看病很方便”的幸福生活。
王厂沟特色村寨——“川堂古巷”,突出民族特色,满民风情浓郁,民族元素与房屋院落建筑格局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满族特色风格民居。
突出“主导”产业,提高收入水平
发展主导产业是保证村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民族特色村寨物质基础。孟子岭乡依托王厂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村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与县林业局对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板栗种植技术,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业。2019年王厂沟板栗达到人均“百株果”。同时大力实施特色种养,引导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大豆、花生等杂粮46.7亩约2万元;养殖羊、猪等家畜产值约2万元,切实增加了贫困户收益,为贫困村脱贫、发展采摘休闲旅游打下良好基础,提升了特色村寨的特色和品位。
传承“特色”文化,彰显村寨内涵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提升村寨文化内涵重要表现。依托王厂沟独特的传统文化,融合“王厂沟抗战历史”,在弘扬民族文化和抗战精神方面,切实走出了一条独特“红色、民族”相融互通的发展之路。在“红色”文化方面,加强冀东抗战遗址建设,2018年、2019年总投资约300万元,改造王厂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征占土地约4000平米,新建改造纪念场馆约100平米、修建广场900平米、公厕1处、新修4米宽水泥路以及安装浮雕等项目;多次聘请专家整理,编辑纪念馆内抗战历史;征集承载抗战时期历史物件20余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改善,仅两年就接待6万余人次。录制“血染孟子岭”微电影1部,对传承抗战爱国精神、宣传满族风土人情、开发“红色”旅游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民族”文化方面:注重挖掘和弘扬满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手工剪纸、窗花等具有浓郁满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产业,深入挖掘和发展满族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依托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民俗文化资源,鼓励带动村民从事旅游业,目前村民开设特色农家院2处,军民抗战民俗馆1处,实现了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良性循环。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京ICP备12015914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宣传教育部 电话:010-56792286 邮箱:zgwbj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