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点赞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优秀县域案例申报书
浙江省 宁波市 宁海县

以发展文创产业为载体,优化整合传统村落资源。出台《宁海县文化产业扶持管理办法》,扶持十里红妆、古戏台、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助推文化企业发展融入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重视人文生态保护,通过开发“一村一品”,加强农村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将非遗传承作为重要村级文化活动载体,打响特色品牌,开展“前童豆腐节”“许家山石头文化节”“龙宫二月二龙抬头”“河洪长寿节”等名村节庆活动。还结合乡镇文化礼堂建设,一大批农村群众性文体组织发展迅猛。
以发展乡贤文化为基础,发挥乡贤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作用。建立乡贤信息库,成立乡贤联谊会,搭建平台,吸引乡贤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智力回乡等方式,投身传统村落建设。落实艺术家驻村,采用“艺术+”“+艺术”思维,挖掘非遗文化、历史传说等资源潜力,创新地方特色的民俗、美食、工艺等体验性项目,推进文旅互融发展。
试点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有3处古建筑列为市级活化利用试点,目前均已实现活化利用。积极探索民宿等新兴业态,打造一系列特色民宿项目。2018年在全市开展的“最美古村落”系列评选中,我县获评最美古村落、最美古建筑和最美古建筑守护人三个奖项。

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 9个、省级传统村落数量9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国家级7个,省级8个,市县级74个。 以制度为保障,专门成立古村保护领导小组,出台《宁海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办法,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保障。
以规划为龙头,有效推进传统村落特色区块建设。全面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中国传统村落全部实现保护规划全覆盖。
积极争取保护资金,三年以来各级补助资金近3000万元,积极开展古建筑修缮及民生工程,传统风貌得到较好的保护和改

浙东宁海,置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浓郁的民俗特性。县域内古村依山傍海,人文悠远,各具特色。是中国首个古村落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宁海县在宁波传统村落中数量最多,拥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个中国传统村落、2个省级名村、9个省级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起步最早,在探索古村落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中,念好“保、活、实”三字经。
一、将“保”作为古村落文化最强的初心
一是以制度为保障,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从2009年开始,专门成立了古村保护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重大问题。出台了《宁海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管理办法》、《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加强古建筑保护管理的实施意见》、《宁海县古建筑维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办法,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保障。
二是以规划为龙头,有效推进传统村落特色区块建设。深入实施《宁海县乡村旅游提升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历史建筑普查及图则编制工作,完成三普627处文物普查以及新增14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第一批、第二批历史建筑公布。全面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中国传统村落全部实现保护规划全覆盖。落实《宁海县驻镇规划师制度》,将“会员联名村”活动与小城镇建设“双师”服务有机结合,把规划管理和服务向传统村落进一步延伸,形成“点-线-面”的规划管理和服务体系。
三是以资金落实为基础,有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积极争取保护资金,三年以来各级补助资金近3000万元。在补助资金的助力下,各村落积极开展各类古建筑修缮及民生项目工程,传统风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改善。同时发挥乡贤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作用,建立乡贤信息库,成立乡贤联谊会,搭建平台,吸引乡贤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智力回乡等方式,投身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二、将“活”作为古村落文化最高的追求
一是以发展文创产业为载体,优化整合传统村落资源。出台《宁海县文化产业扶持管理办法》,扶持十里红妆、古戏台、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助推文化企业发展融入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通过试点创建,一批博物馆、展示馆、文创设计、非遗体验等项目落地生花,其中3处古建筑被列为市级活化利用试点。积极探索民宿经济等新兴业态,打造一系列特色精品民宿项目,发展写生基地、摄影基地,与传统村落有机结合,使民俗融入环境,形成导客入村与良性互动新格局。
二是以打造特色为目标,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视传统村落人文生态保护,坚持文化内涵挖掘与文化生态保护,坚持将非遗项目的传承最为重要村级文化活动为载体。结合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许家山石头文化节,龙宫二月二"龙抬头"、传统庙会、河洪长寿节等特色品牌的打响,弘扬了传统村落文化,做好古村落文化的展示、传承、富民和记忆文章。立足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话,引进艺术节、音乐节、创意集市等活动的举办,大大促进了文化艺术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三、将“实”作为古村落文化的最大特色。一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加强农村文化生态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运用传统工艺如古戏台制作技艺、石雕、清雕、大木作等来修复古建筑,使得一批宁海非遗项目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一村一品,实现古村落活态保护、传承和发展,古村落文化保护也逐渐呈现出基础扎实、风格丰实、内涵厚实等特点。各个古村落实现了文化传承,别具特色,如浙东地区最完整的 “铜板石”古村许家山;布局巧妙,与山水田园浑然一体的龙宫村;世袭忠义传家、耕读之风的清潭村;正月十八夜“行大龙”的西岙村;被誉为衣冠之族、文化之邑的力洋村;凝聚了浓厚农渔文化、儒商文化、航帮文化的东岙村等等。此外,通过艺术家驻村,采用“艺术+”“+艺术”思维,从非遗、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等现有文化资源中挖掘潜力,创新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美食、工艺等体验性项目,推进文旅互融发展。
二是以及时宣传记录为手段,加深我县传统村落品牌影响。《宁海古村落》已连续出版三辑,文字图片量近百万字幅,完整呈现了28处宁海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村落,展现了传统村落的历史遗迹、名人掌故、传统民俗内容;出版了《古村落的活化石前童》、《塔山风物志》、《前童元宵行会》、《传统文化村庙岭》等研究、记录和宣传宁海传统村落的书籍。 2018年宁波市开展的最美古村落系列评选中,我县获评最美古村落、最美古建筑和最美古建筑守护人三大奖项。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任重道远,方兴未艾。艺术点亮村落,文化振兴乡村。高度的文化自信,使宁海一向厚实丰沛的县域本土特色文化得以完好传承,多年来坚持不懈、智慧并举的科学保护与发展,更使这个东海古邑的乡村文明,在新的时代不断呈现出鲜活的色彩和生命力。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京ICP备12015914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宣传教育部       电话:010-56792286 邮箱:zgwbjj@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程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