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薪火相传获奖个人事迹简介


闵庆文

男,55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引领者。自2005年开始致力于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研究、推广和普及工作,牵头完成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等15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材料的编写,为推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确立该领域国际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长期深入农业文化遗产地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参与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的起草,出版相关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及文章200多篇,曾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

 



李豆罗

男,72岁,南昌市人民政府原市长,深入基层义务保护古村落的老市长。李豆罗在时任南昌市市长期间就一直十分关注文化遗产工作。退休后,他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不减,开始募捐修缮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分布着各类明清古宅400余座的古村落西湖李家老屋。他不领一分钱工资,住村集体宿舍,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换来古村面貌的巨大变化。他还倡导活跃节庆文化,与村民一道逐步恢复和提升了不少积极健康的传统节庆活动,凝聚了村民的向心力。

 



王小梅

女,43岁,贵州日报文化遗产工作室负责人,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整理与传播的媒体人。自1999年开始致力于贵州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长期在村落进行田野调查,采集手艺人口述史,足迹遍布贵州省的80多个县市,帮助贵州民间手工艺人建立合作社,完整记录工艺流程,收集民族图纹及释义。她出版了《手上的记忆》等6本专著共计120万字,采写300余万字反映贵州本土文化、民族民间遗产等领域的深度报道,记录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反思本土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适应。2002年以来,她创新性地衔接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大力开发以“蓝花叙事”品牌为主的文化衍生品进行国际交流与展览,举办了多个大型少数民族文化展览和文化推广活动,并利用媒体平台倡导公众对本土社会和文化的意识,将贵州原生传统文化带向更广阔的世界平台。

 



樊建川

男,61岁,建川博物馆馆长,40余年抢救性收藏中国百年历史的民营企业家。身为一名民营企业家,40余年来不惜代价抢救性收藏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新中国建国初期、文革、改革开放、抗震救灾、传统民俗相关文物等等,展示中国近现代发展和生活历史。2003 年,他修建了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开创了文博事业民企投资的新模式和文化产业的新领域。他还通过法律文件明确表示将建川博物馆等所有资产全部捐赠给政府,让一己之藏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

 



&买明·热合曼&古丽拜克热·买明(祖孙三代

维吾尔族,吐鲁番市文物局文保员,三代人薪火相传悉心守护交河故城。买明·热合曼的父亲热合曼·色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担任交河故城的文保员,并组织当地群众,参加交河故城遗址的修缮工程。受父亲的印象,买明·热合曼自1990年至今担任交河故城第二代文保员,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巡查故城参观区和无人区,认真做好故城的维护和绿化,多次阻拦以拓荒为借口的文物破坏行为,还积极参与交河故城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宣传、监管等工作,积极走访每一户居民,解释申遗的意义及对当地发展的重要性,把文物保护工作当成了一辈子的使命。2013年,他的大女儿古丽拜克热·买明硕士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和优厚待遇来到亚尔果勒村,当了第三代交河故城文物保护工作者,参与了交河故城遗址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及“加依墓地”、雅尔湖石窟、伯西哈尔石窟的考古发掘相关工作。

 



杨宏刚

男,57岁,西安市文物稽查队队长,文化遗产安全卫士。自1981年开始从事文物安全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文物执法居于被动的情况下,四方奔走呼吁组建了专门的文物行政执法队伍,此后又推动西安市首创全国范围内文物公安联合执法机制和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近年来,他共处理各类文物行政违法案件510余起,协助破获文物刑事案件56起,追缴文物19930件(组),其中一级文物87件(组),二级文物209件(组),三级文物621件(组)。配合相关部门拆拆除大遗址保护区内违章建筑51000余平方米。回填盗洞1300余个,协助鉴定文物4730余件。行政案件无一例行政复议,正确率达100%。联合市刑侦局破获国家文物局、公安部督办“天禄”案、“3.23”特大盗掘古墓、倒卖文物案,以及“8.10”特大倒卖墓志案、“12.25”特大盗窃、倒卖文物案、“1.5”特大盗掘古墓葬案等重大文物犯罪6起。

 



史彩友

男,56岁,山东省荣成市俚岛镇中我岛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海草房守望者。他每年都拿出专款,采用传统工艺对村里代表胶东古老生态民居特点的海草房进行全面维修,把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共计97座、388间完整保留下来,并成功申请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他还保存了一批民俗文化的老物件,成立了荣成市第一家村级民俗文化博物馆,藏品包括海上、陆地的各种生产设施、生活用品、运输工具、祭祀物品钱币等种类约1万多件,具有鲜明的民俗、渔家、红色和非遗等区域文化特色。

 



孙穗瑛、孙穗华姐妹

女,96/93岁,美籍华人,心系祖国的史料文物捐赠者。孙穗瑛、孙穗华姐妹是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科的女儿。姐妹俩多次回家乡中山市探亲谒祖,多年来,多次无偿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中山市博物馆捐赠家藏文物史料共计1000件,具有很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2014年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无偿捐赠家藏文物887件(套),包括宋庆龄的书信,常书鸿等在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孙中山、孙科等人像油画,孙科夫妇的衣料、皮箱,孙科的证章等,其经济价值估价在几百万元以上。2016、2017年,孙穗瑛又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捐赠了家藏陶瓷、图书等文物、文献共205件。其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的炽热情感,为海外华侨华人捐赠文物、文献、史料回国树立了榜样。

 



苏东黎

女,48岁,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壁画修复师,16年一线从事壁画保护修复工作。自2002年从事壁画保护修复工作至今,始终坚持在壁画保护和修复第一线,参与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和广泛影响力的壁画修复工作。如揭取唐睿宗孺人49#50#墓葬壁画,主持完成“偃师杏园村汉墓壁画”“洛阳龙门站金墓壁画”“磁涧西汉空心砖壁画”等10座墓葬壁画共15平方米的修复,主持完成大足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彩绘部分修复保护,独立完成30余块共5平方米彩绘砖雕的修复,以及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洛阳新安县洞真观壁画、河北蔚县真武庙壁画和安徽安庆迎江寺壁画的修复实验和保护方案的撰写等。

 



杨正光

男,52岁,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村主任,复兴苗寨的领路人。2005年,他在使命感的召唤下毅然回乡,向村民阐述、宣传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前景。他把自己四年在外打工辛苦积累的4万元积蓄全部用于宣传和保护上,终于让《一头牛带来的苗寨》使社会各届为之动容,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称赞。在他带领村民自发成立保护领导小组,他走村串户、听取民意求办法,共同商制了《重午古苗寨保护村规民约》。在他的努力下,中黄重午古苗寨近年来先后荣获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传统村落,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省文明卫村等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京ICP备12015914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宣传教育部       电话:010-56792286 邮箱:zgwbjj@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程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